跳到主要内容

· 阅读需 12 分钟
Chris (Gentle) Yang

开放式组织是一个社区驱动的项目,旨在引导全球对话,讨论开放原则如何改变人们的工作、管理和领导方式。其聚集并提供了关于开放式组织的很多资源,初期内容源自红帽的分享和实践。

笔者近期将其【开放式组织定义】翻译为简体中文并合入了上游仓库,本文是该内容的副本。

项目仓库:https://github.com/open-organization/open-org-definition

原文:https://github.com/open-organization/open-org-definition/blob/master/open-organization-definition.md

译文:https://github.com/open-organization/open-org-definition/blob/master/Translations/Chinese_Simplified/open-organization-definition.md

开放式组织定义

前言

在各种规模的群体和团队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开展合作的方式中,开放正变得越来越重要。如今,最具前瞻性的组织——无论其使命如何——都将开放作为迈向成功的必要方向。他们已经看到,开放可以带来:

  • 更加敏捷, 因为成员更有能力以共同愿景齐心协力实现目标;
  • 更快创新, 因为来自组织内外的想法都能得到更公平的考虑和更快速的试验,以及;
  • 增强参与, 因为成员们清楚地看到他们的具体活动与组织的总体价值观、使命和精神之间的联系。

但开放是动态易变的,是多层面的,也是会带来争议的。

每一个组织都不尽相同,因此每一个开放式组织的案例都是独一无二的,但我们相信,这五大特征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开放性的基本条件:

  • 透明性
  • 包容性
  • 适应性
  • 协作性
  • 社区性

开放式组织的特征

开放式组织有多种形式,它们的规模、组成和使命各不相同,但下文的五个特征是所有开放式组织的共同标志。

在实践中,每个开放式组织都可能或多或少地以不同的方式体现这些特征中的每一个。此外,一些组织不认为自己是开放式组织,但仍然可能采纳其中的一些特征。但真正开放的组织体现了所有这些特征,并且以强大而富有成效的方式将它们联系起来。

这一事实使得在解释任何一个特征时都很难脱离其他特征。

透明性

在开放式组织中,透明性占主导地位。开放式组织在适用法律下尽可能(且建议)努力使内部和外部参与者能够轻松访问其数据和其他材料;必要时任何成员都可以对其进行审查(另请参阅包容性)。决策是透明的,其程度要达到受决策影响的每个人都了解做出决策的过程和依据;他们愿意接受评估(另见协作性)。工作是透明的,其程度要达到任何人都可以在整个开发过程中监控和评估项目的进度;必要时,它可以接受观察和可能的修订(另见适应性)。

在开放式组织中,透明性是这样的:

  • 默认情况下,从事项目或计划的所有人都可以访问所有相关材料。
  • 人们愿意披露他们的工作,在项目完成和/或“终结”之前邀请参与项目,并积极回应要求提供更多详细信息的请求。
  • 受到决策影响的人可以访问和审查做出这些决策的过程和依据,并且可以对其进行评论和回应。
  • 领导者鼓励他人讲述自己的失败和成功故事,而不必担心受到影响;同僚们也会主动讲述这两方面的故事。
  • 人们对于成功和失败都很重视,因为它们都能提供经验教训。
  • 目标公开且明确,项目工作人员有明确的角色和责任,以加强问责制。

包容性

开放式组织具有包容性。他们不仅欢迎不同的观点,而且还实施特定的机制,随时随地邀请多种观点进行对话。感兴趣的各方和新人可以开始为组织提供帮助,而无需寻求每个利益相关者的明确许可(另请参阅协作性)。参与规则和协议很明确(另见透明性),并根据经过审查的通用标准运作。

在开放式组织中,包容性是这样的:

  • 鼓励不同观点的技术渠道和社会规范是既定的,也是显而易见的。
  • 参与协议和程序清晰、广泛可用且得到认可,允许建设性地采纳不同观点。
  • 组织具有多种接收反馈的渠道和/或方法,以适应人们的偏好。
  • 领导者定期评估和回应他们收到的反馈,并培养一种鼓励就这些反馈进行经常性对话的文化。
  • 领导者意识到对话中没有出现的声音,并积极寻求将其纳入或融入对话。
  • 人们感到有责任就与其工作相关或他们热衷的问题发表意见。
  • 人们以透明的方式开展工作,通过共同标准和/或商定的平台共享资料,不妨碍他人访问或修改资料。

适应性

开放式组织是灵活且弹性的组织。组织政策和技术设施确保正反馈循环和负反馈循环对组织运作产生真正的实质性影响;参与者可以控制并可能改变他们的工作条件。他们经常全面汇报其努力的结果(另见透明度),并根据对这些结果的评估建议调整集体行动。通过这种方式,开放式组织从根本上面向持续参与和学习。

在开放式组织中,适应性是这样的:

  • 组织的内外部成员都可以通过反馈机制提供建议。
  • 如有必要,反馈机制允许并鼓励同行在没有管理监督的情况下互相帮助。
  • 领导者要努力确保反馈循环真正对组织内人员的工作方式产生实质性影响。
  • 制定了集体解决问题、协作决策和持续学习的流程,组织奖励个人和团队学习,以强化成长型思维。
  • 人们倾向于了解他们正在进行或正在经历的变革的背景。
  • 人们并不害怕犯错误,但项目和团队愿意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自如地调整现有的工作,以避免重复失败。

协作性

开放式组织中的工作默认涉及多方。参与者相信协同工作会产生更好(更有效、更可持续)的成果,并特别寻求让其他人参与他们的工作(另见包容性)。开放式组织中的工作产品可以提供额外的增强和修订,哪怕是来自那些不隶属于该组织的人(另请参阅适应性)。

在开放式组织中,协作性是这样的:

  • 人们倾向于相信,合作努力会产生更好的结果。
  • 人们倾向于以合作的方式开始工作,而不是在各自完成单项工作后再“增加合作”。
  • 在开展新项目时,人们倾向于让直属团队之外的合作伙伴参与进来。
  • 协作完成的工作很容易在内部供其他人借鉴。
  • 协作完成的作品可供组织外部的创作者,让他们以未预料到的方式使用。
  • 人们可以很容易地发现、反馈和加入正在进行的工作,并且欢迎这样做。

社区性

开放式组织是公共的。共同的价值观和目标是参与开放式组织的指南,这些价值观比任意地理位置或等级职位更有助于确定组织的边界和参与条件。核心价值观很明确,但也会受到不断的修订和评判,并在确定组织成败的条件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另请参阅适应性)。

在开放式组织中,社区是这样的:

  • 决策和评估过程提供依据的共同价值观和原则对成员来说是清晰明确的。
  • 人们感到自己有能力为协作工作做出有意义的贡献。
  • 领导者通过树立共同的价值观和原则来指导他人,并对团队负责。
  • 人们拥有共同语言并共同努力,以确保想法不会“在翻译中丢失”,并且他们乐于分享自己的知识和故事,以推进团队的工作。

修订记录

版本 2.0 更新于 2017年4月 开放式组织大使 提出修订意见

· 阅读需 7 分钟
Chris (Gentle) Yang

近日OSI发布博文:以《开源人工智能定义》初稿为 2023 年深入探讨人工智能画上句号,回顾了本年对在开源AI定义上的努力并介绍了当前的最新成果。

OSI Open Source AI draft talking

深度探讨开源人工智能一事自2022年就在进行,由GitHub牵头,DataStax,Google参与,并在当年底发布了报告,主要内容如下:

概述

  • 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简介
  • 人工智能的威力:有什么可怕的?
  • 数据集的重要性难以置信
  • AI/ML模型的神秘“黑匣子”
  • 我们该如何管理人工智能的风险?
  • 开源的作用和人工智能民主化的价值
  • 下一步是什么?解决我们最紧迫的问题
  • 致谢:深入探讨:人工智能 贡献者和赞助商

来到2023年,OSI继续在推进这项工作,其在官网通过时间线记录了整个过程,并表示:是时候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了,我们正在推动一个多方利益相关者流程来定义“开源人工智能” 。今年的参与者包括了Amazon、GitHub、Google Open Source以及OSSC、GitLab、Sourcegraph和Weaviate。

开放的流程

此次深度探讨是一系列现场和在线活动,收集开发和使用人工智能系统的个人开发者、律师、研究人员、非营利组织、公司和政府官员的意见和评论。

宏伟的目标

OSI 正在召集全球专家,制定一套共同的原则,为人工智能从业人员重新创建无许可、务实和简化的合作,这与开源定义所做的工作类似。

你可以在 https://opensource.org/deepdive/#timeline 查看所有公开流程与记录。

OSI在其近日的博文中重点介绍了v0.0.3的主要内容及更新点,截止目前v0.0.4版本草稿已经出炉,以下是全文:

v0.0.4版本草稿 https://opensource.org/deepdive/drafts/the-open-source-ai-definition-draft-v-0-0-4/

v0.0.4草稿起始


注:本文件由三部分组成:序言,说明本文件的意图;开源人工智能本身的定义;以及评估许可证的清单。

本文件遵循经济与合作发展组织(OECD)对人工智能系统的定义: 人工智能系统是一种基于机器的系统,针对显式或隐式目标,从接收到的输入推断如何生成可以影响物理或虚拟环境的输出,例如预测、内容、建议或决策。不同的人工智能系统部署后的自主性和适应性水平各不相同。

有关 AI 系统定义的更多信息,请访问 OSI 博客。

前言

为什么我们需要开源人工智能 (AI) 开源已经证明,当您消除学习、使用、共享和改进软件系统的障碍时,每个人都会受益匪浅。这些好处是使用遵守开源定义的许可证的结果。其好处可以归结为自主性、透明度和协作改进。 每个人都需要人工智能的这些好处。我们需要基本的自由,使用户能够构建和部署可靠且透明的人工智能系统。

超出范围的问题

开源人工智能定义没有说明如何开发和部署一个道德的、值得信赖的或负责任的人工智能系统,尽管它并没有阻止它。是什么让人工智能系统道德、负责任、值得信赖或有效,这是一个单独的讨论。我们支持解决这些问题的努力,包括通过适当的政府监管。

什么是开源人工智能

要实现开源,人工智能系统需要根据法律条款提供,并授予以下自由:

将系统用于任何目的,无需征求许可。

研究系统如何工作并检查其组件。

出于任何目的修改系统,包括更改其输出

共享系统以供其他人出于任何目的进行修改或不修改使用。[提供一个基于机器学习的示例?]

评估许可证的清单

待定


v0.0.4草稿结束

让我们共同关注和期待最终版本的发布,如果可能,也非常欢迎你的参与和评论。

相关链接

PS: 本文所引用的OSI相关内容旨在传播开源及相关行业动态,其知识产权许可以OSI官网声明为准。

· 阅读需 6 分钟
Chris (Gentle) Yang

Top100 平台工程专题分享

TOP100全球软件案例研究峰会将于2023年12月14日在北京开启,为期4天。聚集了本年度最值得关注的100+年度案例,笔者所参与分享的专题“提升规模化效能的平台工程”,也是典型的早期实践者案例,诚邀各位前来参加交流讨论。

关于我的分享

冉冉升起的平台工程真的能带来10x效能提升吗?

  • 所属专题:提升规模化效能的平台工程
  • 会议地点:北京 朝阳区,国际会议中心
  • 分享时间:2023-12-16 09:00

会议官网 https://www.top100summit.com/

平台工程在过去2年多从国外火到国内,甚至连续两年进入Gartner年度10大技术趋势,且认为中国的平台工程正处于萌芽阶段。

为什么企业和技术团队如此关注平台工程?

  1. 对于现状不满;
  2. 有更高要求。

平台工程作为一个从实践中总结提炼出来的概念,与DevOps/SRE等相比其独特之处体现在:

  1. 除了研发效能/软件生产力之外,看到了硬币的另一面:开发者体验 DevEx;
  2. 基于团队拓扑理论,明确了平台团队的核心目标用户:企业内部的业务团队;
  3. 以内部开发者平台为界面:强调平台即产品PaaP、开发者自服务。

我将尝试回答以下问题

  1. 你的研发团队当前组织架构和协作模式如何?从平台工程能学习和借鉴到什么?
  2. 你意识到自己属于平台团队了吗?为什么平台要当做产品一起去做?
  3. 在技术人才培养尤其是平台工程师的技能提升方面,你将获得新的启示和参考。
  4. 新创团队入局的注意事项。

当前有限成功案例的成功之处

在平台工程的探索过程中,业内已经孵化了一些对应的开源项目,就目前公开的案例来看,阶段性的成功之处包括:

  1. 基于IaC和DCM,明确了平台和基础设施的界面;
  2. 基于内部开发者平台IDP,明确了平台和业务的交互界面;
  3. 抽象并统一了DevOps、DataOps、AIOps/MLOps/LLMOps的协作模式。

核心价值

平台工程作为一种软件工程实践,其核心的业务价值是:

  1. 用户满意:帮助研发团队理解内部团队之间的协作模式并主动设计组织架构,从而减少摩擦,提升协作效率、业务满意度和NPS;
  2. 组织满意:以DORA指标为代表的研发效能提升;
  3. 自我满意:在研发效能/软件生产力的基础上,强调开发者体验,加速了开发活动的流动性,同时显著提升了工程师的幸福感。

针对不同的团队规模、发展阶段和现状,整体潜在收益可能大于10x 。

行业进展与动态

9月份,我在上海举行的 KubeCon + CloudnativeCon + OSS China 2023 上也分享了平台工程主题 :《平台工程的普及趋势将如何重塑开发者体验?》。 仅仅过去不到3个月时间,平台工程领域发生了很多新的变化,也有很多新的进展,包括部分我参加的工作:

  1. CNCF app delivery TAG 官网新增中文支持:https://tag-app-delivery.cncf.io/zh (没错,就是平台白皮书和平台工程成熟度模型发布的地方,目前 PaaP白皮书也正在起草中)。

  2. 基于上述第一点,中文用户终于可以将翻译后的 “平台工程白皮书”、“平台工程成熟度模型”等内容贡献到上游,目前已经提交PR或正式发布。

  3. 已有平台工程主题的电子书和纸质书陆续出版,如 《Platform Engineering on K8s》,《Platform Engineering: What You Need to Know Now 》等,详情可参考 awesome-platform-engineering(https://github.com/toptechevangelist/awesome-platform-engineering)

  4. 平台工程社区逐步发展壮大,在中国我们也在持续完善社区网站等基础设施,社区成员也在积极贡献原创内容和翻译内容,共同讨论平台工程的术语表、知识地图等,热情分享知识、交流经验,沉淀案例。如果你也感兴趣,请访问社区网站 https://pecommunit.cn ,也可关注社区公众号:@平台工程洞察

· 阅读需 5 分钟
Chris (Gentle) Yang

KubeCon key vision

云原生计算基金会 CNCF(https://www.cncf.io) 的旗舰会议将于2023年9月26日至28日在中国上海召开,聚集了来自领先的开源和云原生社区的采用者和技术人员。加入CNCF毕业和孵化项目(https://www.cncf.io/projects/),与社区一起共聚三天,推动云原生计算的教育和发展。

KubeCon Schedule

浏览会议官网,查看详细日程

我本次参会的行程如下:

Day 1: 9/26

  • 上午 深圳飞往上海,
  • 中午 到达,
  • 下午 签到和参加同场活动,
  • 晚上 参加理事会/演讲者/贵宾等的招待会。

Day 2: 9/27

  • 上午 在 【平台工程】专题学习,以及社交(希望为平台工程社区纳新),

Platform Engineering

  • 下午 参加 【社区 + OSPO + 开放治理 | Community + OSPO + Open Governance】专题的学习,以及社交(会见到很多开源圈特别是OSPO的同行)

OSPO

  • 晚上 参加 TODO Group 组织的 BoF 活动。

Day 3: 9/28

  • 上午 在 【平台工程】专题学习,并于11点进行我自己的分享,

Platform Engineering DevEx

  • 下午 在【平台工程】专题学习,以及社交。
  • 晚上 上海飞回深圳。(第二天就放国庆长假了,本次是全神贯注参会,毫无空隙时间去逗留或与在上海的亲朋见面 :)

下面是关于我所分享议题的介绍:

平台工程的普及趋势将如何重塑开发者体验?

随着IT行业及大环境的快速多变,平台工程在多种因素促进下持续火热,从开发人员、运维人员到技术Leader,从业务到平台,从大型科技企业到中小组织,甚至到产品经理,都在关注和讨论。

经过50多年的发展,软件工程行业来到了一个跃迁边缘,平台工程即将成为这种临界态的推动因素之一。回归到软件开发本质论的角度思考,软件的本质目的是解决问题和提供价值,而软件开发活动则是由人组织各项资源来实施。那么,在我们希望提升开发效率和质量的时候,人就成为需要考虑的第一要素,而平台工程给开发者体验带来了一次绝佳的重塑机会,以至于有观点表示 “这是开发者最好的时代!”

  1. 平台工程现状概览 :关键事件与时间轴
  2. 平台工程的 WHAT 和 WHY
  3. 平台工程与开发者体验
  4. 重塑开发者体验:Developer First | Developer Control Plane | Developer Journey
  5. 当前挑战与未来趋势

Fun time

  • 我在背包上张贴了 OSPO 的徽章缎带
  • 我计划穿的“战服”:一件带有 “For Platformers !” 字样的定制T恤,希望后续可以成为平台工程社区的周边之一。

期待与你在上海见面!

更多资料

更多平台工程信息,可关注公众号 @平台工程洞察